近日,世界銀行發布了《2025年碳定價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報告顯示全球碳定價機制數量已達80個,覆蓋了全球28%的溫室氣體排放。這些機制在2024年創造了超過1000億美元的財政收入,相當于哥斯達黎加全年GDP總額。
碳定價機制爆發:新興經濟體扛起擴張大旗 巴西在2024年12月批準建立溫室氣體排放交易系統,土耳其于2025年2月向議會提交氣候法案草案,印度則在2024年7月通過其碳信用交易計劃詳細法規。三國均選擇“基于強度”的ETS模式——不設定排放總量上限,而是管控企業單位產出的排放強度。 這種設計在發展中國家頗具吸引力。印度政府明確表示:強度目標既能推動減排,又為經濟增長保留空間。而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實踐表明,該模式可使企業碳成本降低40%。 唯一逆流出現在加拿大。2025年3月底,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宣布取消碳稅,省長直言“政策已過于政治化”。而此前聯邦燃料費取消,已導致薩斯喀徹溫省產出定價體系廢止。 碳價各顯身手 2025年全球平均碳價達到19美元/噸二氧化碳當量,較2015年近乎翻番。但這仍遠低于實現2℃溫控目標所需水平——根據 IPCC 測算,2030年碳價需達50-100美元才可能實現該目標。 碳收入分配呈現鮮明政策導向。據氣候經濟研究所(I4CE)分析,2024年56%的碳收入被指定用于環境、基建和發展項目,創歷史新高。巴西更在法律中明確:碳交易收入75%必須用于覆蓋設施的脫碳改造。 轉移支付占比達25%,主要用于緩沖碳價對弱勢群體的沖擊。歐盟設立“社會氣候基金”,計劃用碳收入幫助低收入家庭進行建筑節能改造;加拿大曾將90%的聯邦燃料費收入通過“碳退稅”返還居民(該項目已于2025年4月終止)。 丹麥的探索更為激進——2024年7月通過立法,將于2030年起對牲畜征收碳稅,從每噸40美元逐步升至100美元。盡管給予農民稅收減免,此舉仍被視作農業領域碳定價的破冰之舉。 碳信用市場劇烈分化 碳信用市場正經歷劇烈分化。2024年合規需求同比激增近200%,而自愿市場僅微增2.3%。這種撕裂直接反映在價格上:
自然碳移除信用OTC均價10.4美元/噸,較避免毀林項目溢價32%
可再生能源碳信用OTC均價跌至3.8美元/噸,年內跌幅超30%
CORSIA航空碳配額成交價達21.7美元,凸顯國際合規溢價
可再生能源信用尤其尷尬。2024年8月,自愿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CVCM)否決主流可再生能源方法學,導致相關新項目注冊量暴跌40%。而庫存中近6億噸此類信用面臨貶值風險。 肯尼亞清潔爐灶項目成為破局樣本。2025年3月,多邊投資擔保機構(MIGA)為其簽發1.8億美元政治風險保單,覆蓋東道國違約及碳權注銷風險。這是全球首例支持《巴黎協定》的國家自主貢獻保險。 邊境稅催生全球新博弈 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正在引發連鎖反應。報告梳理發現: 英國將于2027年實施CBAM,泰國、智利已啟動立法研究 中國將鋼鐵、鋁業納入國家ETS,與歐盟CBAM覆蓋范圍高度重合 越南加速國內碳市場建設,明確CBAM覆蓋行業優先分配配額 土耳其《中期計劃》直接聲明國家ETS建設需對應歐盟CBAM。以色列在推出碳稅時,也明確提及“提升工業國際競爭力”考量。 國際碳市場規則在COP29取得關鍵突破。《巴黎協定》第6.4機制下的碳信用標準終獲通過,允許各國追溯簽發2021-2025年減排信用。目前約1500個清潔發展機制項目計劃向新機制過渡,潛在供應量近10億噸。 但碳信用的“黃金標準”之爭愈演愈烈。新加坡2025年2月采購第6條碳信用時,對自然移除項目報價達18-40美元/噸;而同期傳統自愿市場均價僅6.78美元。當英國政府將ICVCM核心原則作為碳信用采購標準,市場分化已成定局。 氣候融資:碳定價的雙重使命 在發展中國家,碳定價正肩負雙重使命。哥倫比亞財長公開表示:“取消燃油補貼釋放的財政空間,可投向氣候與社會項目。”該國2024年恢復能源稅率后,總碳價水平回升至37.5美元/噸。 拉丁美洲的實踐揭示結構性矛盾:柴油和汽油承擔高額碳價,但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仍享受凈補貼。這種扭曲直接影響技術轉型——煤炭幾乎未受任何碳成本約束。 碳信用市場則展現其融資功能。2024年前三季度,全球碳信用項目融資達140億美元,其中自然移除項目獲最大份額。當瑞士以超30美元/噸采購秘魯森林碳匯時,其環境部長強調:“這既是氣候投資,更是發展援助。” 巴西碳交易法案中5%收入定向補償原住民社區的條款,暗示著新方向。正如世界銀行高級常務副行長阿克塞爾·馮·托森伯格所言:“碳定價不僅是減排工具,更是連接氣候行動與發展的橋梁。” 小結 2025年全球碳市場站在關鍵節點。當巴西將碳收入投向鋼鐵廠脫碳改造,當丹麥牧場主為牛群排放付費,當肯尼亞主婦用保險擔保的清潔爐灶做飯——這些看似割裂的場景,實則是全球碳定價網絡編織的共生體系。 隨著巴西、印度、土耳其國家ETS在未來五年落地,全球碳定價覆蓋率將突破30%臨界點。但真正的考驗在于如何平衡三重矛盾:氣候緊迫性與經濟承受力,市場效率與社會公平,國家自主與全球協作。 碳價從每噸19美元向50美元的攀升之路,注定比從0到19更為艱難。當歐盟碳市場免費配額在2034年歸零時,當印度強度目標逐步收緊時,當那10億噸“遺產碳信用”最終清零時——人類才能真正檢驗,這套精心設計的碳定價體系,能否承載文明存續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