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夜间视频香蕉,国产免费网址看AV片,亚洲 欧美 国产 视频二区,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视频37P

點擊關閉
  • "掃描二維碼,關注協會動態"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行業資訊 » 正文

碳定價收入超過1000億美元,全球平均碳價達到136元/噸二氧化碳當量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5-06-19 來源:友綠網 瀏覽次數:0

近日,世界銀行發布了《2025年碳定價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報告顯示全球碳定價機制數量已達80個,覆蓋了全球28%的溫室氣體排放。這些機制在2024年創造了超過1000億美元的財政收入,相當于哥斯達黎加全年GDP總額。


更值得關注的是,超過一半的碳收入被投入環保、基建與發展項目,這一比例比往年提高了4個百分點。而碳市場內部正在劇烈分化——自然碳移除項目獲得30%以上溢價的同時,可再生能源碳信用價格卻暴跌三成。


碳定價機制爆發:新興經濟體扛起擴張大旗


報告顯示,全球碳定價機制數量在2025年達到80個,較去年凈增5個。其中碳稅43個,碳排放交易體系(ETS)37個,新增機制集中在新興市場國家。


巴西在2024年12月批準建立溫室氣體排放交易系統,土耳其于2025年2月向議會提交氣候法案草案,印度則在2024年7月通過其碳信用交易計劃詳細法規。三國均選擇“基于強度”的ETS模式——不設定排放總量上限,而是管控企業單位產出的排放強度。


這種設計在發展中國家頗具吸引力。印度政府明確表示:強度目標既能推動減排,又為經濟增長保留空間。而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實踐表明,該模式可使企業碳成本降低40%。


真正的格局改變者來自中國。2025年3月,中國國家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納入水泥、鋼鐵和鋁業三大行業,新增覆蓋1500家企業、約30億噸排放量。這使得中國ETS總覆蓋量達到80億噸,占全國排放51%。這直接推動全球碳定價覆蓋率從24%躍升至28%。電力行業超半數排放、工業領域四成排放已被碳價覆蓋,不過農業排放仍處于定價盲區。


唯一逆流出現在加拿大。2025年3月底,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宣布取消碳稅,省長直言“政策已過于政治化”。而此前聯邦燃料費取消,已導致薩斯喀徹溫省產出定價體系廢止。


碳價各顯身手


2025年全球平均碳價達到19美元/噸二氧化碳當量,較2015年近乎翻番。但這仍遠低于實現2℃溫控目標所需水平——根據 IPCC 測算,2030年碳價需達50-100美元才可能實現該目標。


碳收入分配呈現鮮明政策導向。據氣候經濟研究所(I4CE)分析,2024年56%的碳收入被指定用于環境、基建和發展項目,創歷史新高。巴西更在法律中明確:碳交易收入75%必須用于覆蓋設施的脫碳改造。


轉移支付占比達25%,主要用于緩沖碳價對弱勢群體的沖擊。歐盟設立“社會氣候基金”,計劃用碳收入幫助低收入家庭進行建筑節能改造;加拿大曾將90%的聯邦燃料費收入通過“碳退稅”返還居民(該項目已于2025年4月終止)。


企業層面則掀起“內部碳定價”浪潮。全球1755家企業已建立內部碳成本核算機制,較2021年激增89%。其中64%采用“影子定價”,將隱性碳成本納入投資決策;15%的企業內部碳價超過130美元/噸,遠超當前市場水平。


丹麥的探索更為激進——2024年7月通過立法,將于2030年起對牲畜征收碳稅,從每噸40美元逐步升至100美元。盡管給予農民稅收減免,此舉仍被視作農業領域碳定價的破冰之舉。


碳信用市場劇烈分化


碳信用市場正經歷劇烈分化。2024年合規需求同比激增近200%,而自愿市場僅微增2.3%。這種撕裂直接反映在價格上:

  • 自然碳移除信用OTC均價10.4美元/噸,較避免毀林項目溢價32%

  • 可再生能源碳信用OTC均價跌至3.8美元/噸,年內跌幅超30%

  • CORSIA航空碳配額成交價達21.7美元,凸顯國際合規溢價


供給端則呈現“新舊斷層”。獨立核證機制簽發的未注銷信用存量接近10億噸,其中三分之二簽發于2022年前。這些“遺產信用”多來自早期林業和可再生能源項目,因環境完整性存疑遭市場冷遇。


可再生能源信用尤其尷尬。2024年8月,自愿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CVCM)否決主流可再生能源方法學,導致相關新項目注冊量暴跌40%。而庫存中近6億噸此類信用面臨貶值風險。


肯尼亞清潔爐灶項目成為破局樣本。2025年3月,多邊投資擔保機構(MIGA)為其簽發1.8億美元政治風險保單,覆蓋東道國違約及碳權注銷風險。這是全球首例支持《巴黎協定》的國家自主貢獻保險。


邊境稅催生全球新博弈


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正在引發連鎖反應。報告梳理發現:

  • 英國將于2027年實施CBAM,泰國、智利已啟動立法研究

  • 中國將鋼鐵、鋁業納入國家ETS,與歐盟CBAM覆蓋范圍高度重合

  • 越南加速國內碳市場建設,明確CBAM覆蓋行業優先分配配額


土耳其《中期計劃》直接聲明國家ETS建設需對應歐盟CBAM。以色列在推出碳稅時,也明確提及“提升工業國際競爭力”考量。


國際碳市場規則在COP29取得關鍵突破。《巴黎協定》第6.4機制下的碳信用標準終獲通過,允許各國追溯簽發2021-2025年減排信用。目前約1500個清潔發展機制項目計劃向新機制過渡,潛在供應量近10億噸。


但碳信用的“黃金標準”之爭愈演愈烈。新加坡2025年2月采購第6條碳信用時,對自然移除項目報價達18-40美元/噸;而同期傳統自愿市場均價僅6.78美元。當英國政府將ICVCM核心原則作為碳信用采購標準,市場分化已成定局。


氣候融資:碳定價的雙重使命


在發展中國家,碳定價正肩負雙重使命。哥倫比亞財長公開表示:“取消燃油補貼釋放的財政空間,可投向氣候與社會項目。”該國2024年恢復能源稅率后,總碳價水平回升至37.5美元/噸。


拉丁美洲的實踐揭示結構性矛盾:柴油和汽油承擔高額碳價,但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仍享受凈補貼。這種扭曲直接影響技術轉型——煤炭幾乎未受任何碳成本約束。


碳信用市場則展現其融資功能。2024年前三季度,全球碳信用項目融資達140億美元,其中自然移除項目獲最大份額。當瑞士以超30美元/噸采購秘魯森林碳匯時,其環境部長強調:“這既是氣候投資,更是發展援助。”


巴西碳交易法案中5%收入定向補償原住民社區的條款,暗示著新方向。正如世界銀行高級常務副行長阿克塞爾·馮·托森伯格所言:“碳定價不僅是減排工具,更是連接氣候行動與發展的橋梁。”


小結


2025年全球碳市場站在關鍵節點。當巴西將碳收入投向鋼鐵廠脫碳改造,當丹麥牧場主為牛群排放付費,當肯尼亞主婦用保險擔保的清潔爐灶做飯——這些看似割裂的場景,實則是全球碳定價網絡編織的共生體系。


隨著巴西、印度、土耳其國家ETS在未來五年落地,全球碳定價覆蓋率將突破30%臨界點。但真正的考驗在于如何平衡三重矛盾:氣候緊迫性與經濟承受力,市場效率與社會公平,國家自主與全球協作。


碳價從每噸19美元向50美元的攀升之路,注定比從0到19更為艱難。當歐盟碳市場免費配額在2034年歸零時,當印度強度目標逐步收緊時,當那10億噸“遺產碳信用”最終清零時——人類才能真正檢驗,這套精心設計的碳定價體系,能否承載文明存續的重量。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Copyright 2007-2025 中國建筑玻璃與工業玻璃協會,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05037132號-1
電話:010-57159706 傳真:010-88372048 聯系我們:glass@gl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