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堅持發展實業,從過去洋火、洋皂、洋鐵等靠買進來,到現在成為工業門類最齊全的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這條路走對了。”5月1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南洛陽軸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洛軸”)考察時指出,我們要繼續把制造業搞好,堅持自立自強,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培養大批高素質人才,這樣中國式現代化才能夠真正實現。
5月19日至20日,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到河南洛陽和鄭州考察調研。20日,在聽取河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再次強調,河南作為經濟大省,要進一步夯實實體經濟這個根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的重要之年,習近平總書記的此次中原之行,意義深遠。而恰是同時,5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頂層設計和問計于民統一起來,加強調研論證”。
一、中國制造業在穩中有進中彰顯大國氣象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多次指出要強化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繼續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
軸承,被喻為工業的“關節”,是機械設備的核心基礎零部件,直接影響著裝備制造能力,關系著國家工業水平。本次,習近平總書記中原之行所考察的洛軸是中國制造業的“硬核”企業。它始建于1954年,是中國“一五”期間156項重點工程之一。歷經71年的建設與發展,洛軸目前產銷規模、配套服務能力位居中國軸承行業綜合性制造企業前列,至今仍保持著多項中國軸承行業紀錄。
2024年6月,福建漳州六鰲海上風電場,搭載國產主軸軸承的16兆瓦風電機組實現批量化運營、全容量并網。2022年4月,中國首臺國產3米級主軸承盾構機“中鐵872號”破土而出,意味著“國之重器”又向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一根根軸承撐起的是中國工業的堅硬脊梁,一次次突破擘劃出的是大國制造的壯闊氣象。
而當下,洛軸僅僅是中國制造業唱響全球的一個縮影。中國制造業正以中國創造、中國質量、中國品牌重塑全球產業的未來版圖。
1949年,新中國第一爐鐵水在鞍鋼奔騰而出,如今,中國已連續28年居世界第一產鋼大國,“手撕鋼”不斷刷新世界紀錄;1956年,第一輛解放牌卡車駛下一汽生產線,如今,中國汽車產銷量已連續15年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9年穩居世界第一。
從“造不了”到“造得出”再到“造得好”,中國用幾十年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制造業擁有31個大類、179個中類和609個小類,全球產業門類最齊全、產業體系最完整,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持續提升。
5月1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經濟數據顯示:4月份,中國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經濟頂住壓力穩定增長,延續向新向好態勢。從工業來看,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是2024年以來月度增速中比較快的速度。而2024年,中國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40.5萬億元,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
體魄強健、筋骨壯實,今天的中國制造業擁有穩如磐石的根基與力量。這也是中國經濟在面對外部沖擊影響加大、國際環境日趨復雜的局面時,得以行穩致遠、“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的信心和底氣所在。
二、中國制造業在自立自強中堅定“新”之所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次對洛軸考察時強調,我們要繼續把制造業搞好,堅持自立自強,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培養大批高素質人才,這樣中國式現代化才能夠真正實現。
“制造業的核心就是創新,就是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以洛軸為例,憑借加快創新,企業相繼突破一系列“卡脖子”技術,高端軸承產值占總產值比重達70%。據洛軸智能工廠企業負責人介紹,通過全面引進數智化自動生產線,洛軸智能工廠的每個環節都有“數”可依,建立起的數字化研發平臺讓創新的效率提升。
“制造業要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這一明確要求。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無論是把握戰略主動,還是培育新優勢,都需要加快補短板、鍛長板,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支撐。
得益于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升級改造,中國制造業的新質生產力正加快形成。2024年,我國制造業技改投資比上年增長8%。截至目前,全國已建成3萬余家基礎級智能工廠、1200余家先進級智能工廠、230余家卓越級智能工廠。
在日前舉辦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介紹,2025年,中國新質生產力持續成長壯大。4月份,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其中,航空航天相關設備制造、集成電路制造增加值快速增長,數字產業蓬勃發展。
這些數字背后映射出的正是中國制造業的“新”之所向:瞄準高端化,加強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強化核心能力;提升數智化,以智能制造全方位、全鏈條增進產業效能;推動綠色化,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此外,制造業基礎鍛造是系統工程、長期工程,既要有點上的突破,也要有“鏈”上的協同;既要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也要用好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結合各方力量,提升整體效能。
三、中國制造業需從“大而全”向“精而強”持續躍升
中國制造業大廈的地基要牢牢撐握在自己手中,越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越要把基礎筑牢。中國工業門類齊全、體系完備,但基礎能力仍需提升,比如創新技術與國外先進水平仍有差距,產業基礎存在短板弱項,管理和專業人才保障能力不足,在部分核心裝備、器件和材料環節依然存在“卡脖子”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制造業的發展,無論是一枚芯片、一根光纖、一個電子元件、一項先進材料,這些領域的“拳頭產品”都決定著中國制造業的筋骨是否強健,體格是否壯實。
關于筑牢制造業基礎,中國也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規劃。2019年8月,十九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明確“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2023年5月,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保持并增強產業體系完備和配套能力強的優勢”。“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快補齊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礎軟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瓶頸短板”。從統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到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無不瞄向為產業夯基壘臺。
回望過去,中國靠艱苦奮斗、自立自強,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面向未來,乘“數”而上、“智”向高遠、“新”有所往,守住創新內核、夯實制造基礎、加快轉型升級,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底氣會更加充沛,行進步伐會更加鏗鏘,轉型升級會更加堅定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