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關于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報告指出,持續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加強綠色低碳技術推廣,組織實施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工程,推進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加快構建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建立健全綠色制造梯度培育機制。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持續推進煤電機組升級改造。加快推進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和主要流域水風光一體化開發建設,推動實施蒙西-京津冀、大同-天津南等特高壓輸電工程,開展一批特高壓輸電通道規劃論證。推動分布式能源開發利用。因地制宜布局抽水蓄能電站,推動新型儲能多元化發展。加強可再生能源消納利用,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完善新能源上網電價形成機制,進一步擴大跨省區綠電交易規模,提高電網對清潔能源的接納、配置和調控能力,穩步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開工建設一批條件成熟的沿海核電機組。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
報告還指出,積極發展戶用分布式光伏,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覆蓋農戶累計超過500萬戶,戶均年收入增長約2000元。
碳達峰碳中和積極穩妥推進。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不納入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控制。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開展全國及分省區能源活動碳排放核算。啟動首批35個碳達峰試點城市和園區建設,穩步推開城市和產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積極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穩步推進大型水電、核電項目建設,有序推進抽水蓄能項目建設,因地制宜發展新型儲能、氫能、生物質能。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首次超過總裝機的50%,全年發電量近3萬億千瓦時;已投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超過3100萬千瓦,比上年末增長超過260%。加快工業、建筑等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上馬,新建綠色建筑面積占比由“十三五”末的77.7%提升至91.2%。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
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步伐加快。出臺加快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的指導意見、綠色工廠梯度培育及管理暫行辦法,發布2023年度綠色制造名單。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制定全面加強水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等政策,推進非常規水資源利用,開展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治理,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6.4%。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完善退役風電、光伏設備循環利用政策制度,深入推進廢舊家用電器、汽車、電子產品、鋼鐵、有色金屬循環利用。扎實推進60個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重點城市和100個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建設。加強月餅、茶葉、生鮮農產品等重點領域商品過度包裝治理。
一、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認真執行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查批準的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落實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審查意見,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大宏觀調控力度,著力擴大內需、優化結構、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風險,新冠疫情防控實現平穩轉段、取得重大決定性勝利,我國經濟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總體回升向好,主要發展目標任務圓滿完成,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
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126.06萬億元,增長5.2%;城鎮新增就業1244萬人,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2%;居民消費價格(CPI)上漲0.2%;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年末外匯儲備規模為32379.77億美元。
一是消費潛力進一步釋放。出臺實施恢復和擴大消費的20條政策措施。穩定和擴大汽車、家居、電子產品等重點消費,延續和優化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加快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達859.6萬臺。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持續優化消費環境。推動文化、旅游、餐飲等生活服務消費加快恢復,全年服務零售額增長20.0%,國內出游人次、居民出游花費分別增長93.3%和140.3%。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7.15萬億元,增長7.2%,其中,網上零售額達到15.43萬億元,增長11.0%。成功舉辦中國品牌日活動。開展“消費提振年”活動。加快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
二是有效投資持續發力。積極發揮政府投資帶動放大效應,制定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監管辦法,加強和改進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管理。進一步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投向領域和用作項目資本金的行業范圍,將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普通高校學生宿舍等納入專項債券投向領域。完善推進有效投資長效工作機制,強化用地、用海、用能、環評等要素保障,川藏鐵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國家水網骨干工程等“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以及其他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項目取得重大進展。制定出臺促進民間投資的17項措施,建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鼓勵民營企業參與特許經營項目,穩妥推進投貸聯動試點合作,將消費基礎設施等更多領域納入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發行范圍。建立全國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平臺,截至2023年末,各地通過平臺公開推介項目6067個,項目總投資規模5.97萬億元。持續向金融機構推送制造業中長期貸款項目,并推動擴大貸款投放。全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0.30萬億元,增長3.0%。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0.3%,基礎設施、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5.9%、6.5%,其中基礎設施民間投資增長14.2%,制造業民間投資增長9.4%。
(三)大力強化創新驅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成效明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加強科技發展規劃、改革、政策等頂層設計,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持續提升。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33278.2億元,增長8.1%,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達到2.64%;基礎研究持續加強,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占研發經費投入比重為6.65%。
一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持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不斷完善,科技創新全鏈條政策銜接進一步加強。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有力推進。完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推動創新型省份和創新型城市建設。新建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接續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加快建設重點領域設施集群,原始創新策源功能不斷強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腦科學、農業生物育種等領域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加快實施。科研院所管理改革深入推進。成功舉辦中關村論壇。
二是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揭榜掛帥”、“賽馬”等組織機制進一步完善,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神舟十六號順利返航,神舟十七號成功發射,全球首枚液氧甲烷火箭成功入軌,可重復使用火箭加快研制試驗,全球首顆高軌合成孔徑雷達衛星成功發射,手機直連衛星走進消費級市場。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完成極限深潛。國產大飛機C919、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投入商業運營。全球首臺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并網發電,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投入商業運行。“中國天眼”探測到納赫茲引力波存在的關鍵證據。“九章三號”量子計算機再度刷新光量子計算世界紀錄,“祖沖之號”、“夸父”量子計算云平臺上線。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不斷增長。截至2023年末,我國境內有效發明專利量達到401.5萬件,高價值發明專利占比超過四成,成為世界上首個境內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突破400萬件的國家。
三是企業技術創新支持力度加大。出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意見,實施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增加1000億元支持企業技術進步專項再貸款額度,將符合條件的集成電路、工業母機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至120%,將符合條件行業企業的研發費用按100%加計扣除政策作為制度性安排長期實施。充分發揮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持續有力支持新興產業早中期、初創期創新型企業發展。
四是人才培養使用體制機制更加完善。落實關于完善科技激勵機制的意見。啟動重點領域緊缺人才自主培養行動。出臺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政策措施。深入推進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實施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支持建設21個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45個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臺、5000家以上產教融合型企業。
(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實體經濟根基持續鞏固壯大。全面部署推進新型工業化,大力推進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提升供給體系質量,產業發展的接續性和競爭力不斷增強。
一是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出臺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實施鋼鐵、有色、建材等重點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出臺推動現代煤化工產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持續優化石化產業布局。滾動實施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行動計劃,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深入推進智能制造,出臺強化制造業中試能力支撐行動方案。制定工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2023年版)。加快構建優質高效服務業新體系,深化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試點。
二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完善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體系,推動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新能源和未來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商業航天和航空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北斗產業規模穩步增長,全面服務關鍵重點行業領域,加速成為公眾消費產品標配應用。全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加快建設。推動新能源汽車企業優化重組和做強做優,開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試點,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9年位居全球首位、全年銷量占新車銷量比重超過30%。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未來產業有序布局。
三是數字經濟加快發展。大力發展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扎實推進,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持續上升。數字技術應用從輔助環節向核心環節拓展,數字化管理、平臺化設計、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等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深化產業數字化,組織實施數字化轉型工程,支持一批數字化示范項目。發布平臺企業典型投資案例,推動平臺企業規范健康持續發展。
四是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更加完善。鐵路網絡進一步完善,“八縱八橫”高速鐵路主通道加快建設,已建成投產鐵路里程15.9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4.5萬公里。國家公路網持續完善,國家高速公路主線擁擠路段擴容改造、普通國道低等級路段提質升級加快實施。長江等內河高等級航道和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群等重大項目加快建設。支持中西部地區支線機場和西部地區樞紐機場建設。城市軌道交通和市域(郊)鐵路建設有序推進。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加快構建。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第五代移動通信(5G)網絡,寬帶光纖網絡加速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