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夜间视频香蕉,国产免费网址看AV片,亚洲 欧美 国产 视频二区,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视频37P

點擊關閉
  • "掃描二維碼,關注協會動態"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行業資訊 » 正文

盤點丨生態環境部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聚焦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2年度報告》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2-11-07 來源:生態環境部 瀏覽次數:7

       10月27日,生態環境部舉行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2年度報告》,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出席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宣傳教育司司長劉友賓主持發布會。

生態環境部近期重點工作

生態環境部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劉友賓10月16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勝利召開。生態環境部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部系統的首要政治任務,迅速組織召開部黨組會議、部系統干部大會,興起學習宣傳貫徹熱潮。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將謀劃組織好部系統學習宣傳貫徹活動,深入研究黨的二十大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新部署新要求,認真落實二十大關于全面從嚴治黨的決策部署,做好歲末年初各項工作,全力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部系統落地落實,奮力開創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新局面。

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情況

  李高: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中國始終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定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同時,我們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等原則,積極建設性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深入開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逐步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今年,我部按慣例編制《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2年度報告》。下一步,我們將堅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有關部署,全力做好新形勢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并愿與國際社會一道,推動《巴黎協定》全面、平衡、有效實施,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體系。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推動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如何實施黨的二十大提出的有關要求?

       李高:我國始終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采取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高能效、建立市場機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突出成效。下步,將繼續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落實好黨的二十大報告有關部署,堅持把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積極穩妥推進“雙碳”工作,穩妥有序地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宣傳普及,推動落實《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頻發,這給我國氣候變化治理工作帶來了哪些挑戰?我們注意到今年我國發布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針對今年夏季部分地區的極端天氣將有哪些應對措施,下一步預計將如何加強氣候變化的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謝謝。

       李高:今年,我們印發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將積極推動以下工作:指導地方編制省級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推動地方開展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加強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隊伍和能力建設;積極拓展適應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我們還將與有關部門加強溝通協調,進一步形成合力,提升我國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能力水平。

       封面新聞記者:一年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行情況如何,怎么評價一年來碳市場發揮的作用,下一步還有什么計劃?

       李高:經過第一個履約周期的建設和運行,全國碳市場已經建立起基本的框架制度,打通了各關鍵流程環節,初步發揮了碳價發現機制作用,有效提升了企業減排溫室氣體和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意識和能力,實現了預期目標。截至2022年10月21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96億噸,累計成交額85.8億元,市場運行總體平穩有序。下步,將重點圍繞健全全國碳市場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強化數據質量管理,強化市場功能,完善國家自愿減排交易機制,加強市場主體能力建設等方面扎實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

       人民日報記者:COP27臨近召開,中國有何訴求和期待?中國將在COP27上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如何敦促發達國家落實每年1000億美元氣候援助的承諾?

       李高:中方期待與各方一道將COP27打造成為以“落實”為主題,以發展中國家最為關心的適應和資金為成果亮點的大會。COP27應著力推動“格拉斯哥-沙姆沙伊赫全球適應目標工作方案”取得實質成果。中方愿意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與各方一道按照公開透明、廣泛參與、締約方驅動、協商一致的原則,共同推動COP27取得反映發展中國家關切、符合發展中國家利益的積極成果。我們要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摒棄任何形式的單邊措施和把氣候問題政治化的小圈子,反對以任何理由搞逆全球化的脫鉤斷鏈。

       環球時報記者:我們關注中國和太平洋島國氣候合作,今年4月份中國-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合作中心開始運行,9月份我們與部分島國進行了氣候變化對話交流,中國和太平洋島國在氣候合作方面有什么進展和計劃?

       李高:太平洋島國是我們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的重點之一。目前我國已與四個太平洋島國簽署了五份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物資援助項目文件,舉辦了四期能力建設培訓班,為這些國家累計培訓近百名應對氣候變化專業人員。今年4月正式啟動中國-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合作中心,9月召開中國-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對話交流會,12月將舉辦第五期能力建設培訓班,幫助南太島國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我們將加強與南太島國溝通交流,進一步協調立場,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

       中國日報記者:中國今年是否會考慮重啟CCER,以滿足碳市場運行過程中對CCER的需求?

       李高:生態環境部正在加快推進全國統一的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建設。一是做好頂層制度設計。以服務“雙碳”目標為根本出發點,組織修訂《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二是開展配套制度規范的制修訂工作。力爭構建起規范高效、公平公開的市場監管體系和嚴謹科學的數據質量控制體系。三是穩步推進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組織開展自愿減排注冊登記系統的交易系統建設。下一步,將加快推動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建設的各項工作取得實效,力爭盡早啟動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

       南方周末記者:碳壁壘正在成為國際貿易中的新技術壁壘,電池、光伏等產業面臨出口產品的碳足跡合規風險,請問我國如何建立這些行業的碳足跡評價標準并開展認證?謝謝。

       李高:我們反對以氣候變化為名設立任何形式的貿易和技術壁壘。從國內需求看,有必要開展碳足跡評價工作,這有利于強化企業主體責任,推動我國重點產品出口,提升相關產業國際競爭力。我們已指導有關行業協會,發布了部分產品碳足跡評價團體標準。下步,將建立健全重點產品碳排放核算方法,推動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基礎數據庫,會同有關部門開展我國產品碳足跡、碳標簽的制度研究,探索建立更加適應國際貿易新形勢、新規則的認證體系。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前段時間,北京等地出現了空氣污染過程。請問今年秋冬季的大氣環境形勢怎么樣?生態環境部有何部署?在推進清潔取暖過程中,今年有什么考慮?

      劉有賓根據預測,今年秋冬季,亞洲中高緯地區以緯向環流為主,我國東部地區氣溫偏高、降水偏少的可能性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長三角等重點地區大氣污染氣象條件較為不利。生態環境部將密切關注空氣質量變化態勢,統籌做好疫情防控、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積極安排部署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一是持續推進大氣污染治理重點任務。二是強化區域聯防聯控,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三是繼續組織開展大氣污染防治監督幫扶。2022年,生態環境部將繼續配合相關部門做好清潔取暖工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調度抽查,切實讓人民群眾清潔取暖、溫暖過冬。

       南方都市報記者:此前,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的通知》。我國氣候投融資目前的發展情況如何?在推進氣候投融資發展方面,生態環境部采取了哪些舉措?

       李高:近年來,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動氣候投融資工作,逐步形成了以頂層設計、試點示范、人才隊伍建設為核心,多部門、多行業、多領域、中央和地方協同發力的工作格局,成立了專業委員會,印發了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公布了氣候投融資試點名單。下步,將從引導試點地方搭建“政銀企”信息對接平臺、指導地方加強相關項目的碳核算和信息披露、鼓勵試點地方加快培育氣候友好型金融機構、支持試點地方強化企業和金融機構能力建設、鼓勵試點地方積極開拓氣候投融資國際合作五個方面進一步深化氣候投融資工作。 

       紅星新聞記者:日前生態環境部等三部委公布《關于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方案出臺有什么考慮,其中有什么亮點,能解決目前存在的什么短板?

       李高:今年4月發改委、統計局和生態環境部印發了《關于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部署了四項重點任務,提出五項保障措施,并且對組織協調、數據管理和成果應用也提出了要求。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與各個部門合作推動工作,落實方案要求,重點做好行業企業和重點產品碳排放核算相關工作,推進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做好相關的支撐保障工作,和有關部門共同推動建立國家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


[ 行業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Copyright 2007-2025 中國建筑玻璃與工業玻璃協會,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05037132號-1
電話:010-57159706 傳真:010-88372048 聯系我們:glass@glass.org.cn